我们在阅读各种古籍或者听各种国学讲座的时候,有一种中国传统思想(也可以说是经典命题)经常出现,叫“天人合一”!无论从思想内涵、还是从思想修炼,甚至是养生保健上讲,我们都会受到这种思想的影响,以至于人人都想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那么什么才叫“天人合一”呢?“天人合一”究竟能不能做到呢?
其实要想回答或解决上述问题,我们只需要解决以下3个问题:
1、“天人合一”到底是什么意思?他的核心思想具体指的是什么?
2、“天人合一”这一命题的到底是谁提出来的?
3、用当今的科学观点来看,人到底能不能做到“天人合一”?“天人合一”到底有什么意义呢?
下面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一、“天人合一”的核心思想是什么,他到底是什么意思?
首先说,“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中对于天与人关系的一个经典命题。关于天和人的关系,其关键在于对“天”的理解,这也是古代哲人所必然要面对、要思考的一个基本问题。
其实我们的华夏祖先在科技尚不发达的时期,认为天与人的关系是紧密相联、不可分割的,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是相通和统一的,这也是中国古代哲学中关于天人关系的一种学说。
在以儒、释、道等诸家中国哲学思想中对“天人合一”也各有阐述。
天指天空,也指天道,还指自然大道。道家、道教所说的天,多指自然、天道。“天人合一”,一般多指人与道合而“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也指天人相合相应。
关于对“人”的认识,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因此庄子说:“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天人本是合一的。
在原始社会人的智慧尚未开化的阶段,我们的古先人将“天”视为有意志的神灵,原始巫术的基本意义就是进行天人之间的沟通,《易经》中所载伏羲发明八卦,其意图就是“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天人合一”的命题建立在天人相通的基础上。发展到东周时代,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巫术的作用已经淡化,这时人们的关注重心已经由“天”转向人,“天”的神色彩也开始消退,开始转向自然和人伦意义的一面。
孟子将“天”视为道德的本原,认为人的心性受之于天,尽心知性而可与天地相通达。“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孟子在此即用天赐的爵位来表示人的高尚道德。“夫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流”,这是君子的道德修养所能达至的崇高境界。
在庄子那里,“天”指向自然的意涵,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所以天人本来就是一体的,而天与人的分隔是人的文化造成的,所以庄子倡导“绝圣弃智”、返璞归真,从而可达天人相融本然境界。
在自然界中,天、地、人三者是相应的。《庄子·达生》又说:“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易经》中强调三才之道,将天、地、人并立起来,并将人放在中心地位,这就说明人的地位之重要。天有天之道,天之道在于“始万物”;地有地之道,地之道在于“生万物”。
人不仅有人之道,而且人之道的作用就在于“成万物”。《易经》进一步说:“立天道曰阴阳,立地道曰柔刚,立人道曰仁义。”天地人三者虽各有其道,但又是相互对应、相互联系的。这不仅是一种“同与应”的关系,而且是一种内在的生成关系和实现原则。天地之道是生成原则,人之道是实现原则,二者缺一不可。
在道教、道法中,天人关系为“天人感应”,认为宇宙和人是相互交通的,由精气沟通天人之间的联系,道行高深的道士能够通过自身的修为、法术感应天道,从而祈晴祷雨,利人济物。在中国内丹学中,认为天人一气相通,可以“将无涯之元气,续有限之形躯”,结就灵丹,点化阳神,进而炼神还虚,与道合真,合于自然无为之道,道通为一,是最为究竟的“天人合一”。很显然,从现代科技和医药学角度来看,这不一定很科学,不是说有人为了追求所谓“长生不来”而服“仙丹”致死吗?至于祈祷上天降雨更是荒唐可笑!
二、谁提出了“天人合一”思想?这种思想是怎么发展演变的?
我国最早的医学经典理论书籍《黄帝内经》之《素问》第一篇《上古天真论》明确指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又曰:“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敞天地。”“有贤人者,法则天地,象似日月, 辨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可使益寿而有极时”。这些经典讲明了一个道理即“人与天地相适应。”养生长寿的根本法则是效法天地阴阳四时变化的基本规律“从之则生,逆之则死”的道理。
最早明确表述“天人合一”这一命题的是西汉的董仲舒。他在《春秋繁露》中提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的主张。董仲舒关于天与人交互感应的命题,其中蕴含着天有意志和天人相通两个前提,这就是“天人感应”。
董仲舒将“天人感应”这一思想发展为一套系统的神秘主义学说。他认为:人的活动与行为全都处于上天的观测之中,人若为善,天则喜悦,也会示人以祥瑞,即出现凤凰、麒麟、灵芝等吉祥之物;反之,人若为恶,天就会愤怒,从而对人施以恶兆,就会发生地震、冰雹、日食等灾异的事件。
汉武帝有感于历史兴替、福祚无永,因问策于天下贤良,以求讨“大道之要,至论之极”,是种博大渊然的具有终极性的道理和谋略,而不是仅可施于一时一事的权宜之计。董仲舒连上策三篇作答,即著名的《天人三策》。在《天人三策》的首篇中,董仲舒集中论述了天人关系,说道:“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指出天子如有过失,将遭受上天的警示,也就是所谓的“天谴”。
此后的几千年来,由“天人感应”引出的“天人合一”一直都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的核心。
在我们现代人看来,很多都是无稽之谈!
三、“天人合一”有什么意义?人到底能不能做到“天人合一”?
如果就科学的观点看来,“天人感应”是一种悖于客观实际的唯心主义观念,但是在帝王一人独尊的封建王朝历史上却发生过积极的作用。
封建社会在“君权神授”的观念控驭下,天与人之间互相感应对帝王不可恣意妄为而违背天的意志来行事的行为产生了一定的约束力。所以,我们在各种历史剧中经常会看到有的皇帝下达“罪已诏”、免租减赋等益民之举,这往往就与“天谴”的发生有关了。
古往今来,由于是人制定了各种典章制度、道德规范,有时候会使人丧失了原来的自然本性,变得与自然不协调。所以,打碎这些加于人身上的藩篱,将人性解放出来,重新复归于自然,便是“绝圣弃智”,从而达到一种“万物与我为一”的目的和修行的精神境界。我想,这个才是“天人合一”最好的意义吧?
其实,从古流传至今,“天人感应”、“天人合一”思想始终存在于中国人的意识理念中。但在某种程度上说,我们先不管他是否科学,一个人无限的去追求所谓“天人合一”或者要想正真的做到,我看很难,甚至说根本就做不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