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为何会出现编外人员?
关于编外人员,分不同的类别。
一是工勤人员,也就是单位打杂的。比如,向社会聘用的司机、保洁、门卫、文印员等等。这类人,是部分单位出于运转的需要,向社会招聘来的。
二是辅助人员,也就是辅助单位开展业务的。比如,辅警、护士、城管队员等等。这类人,是单位编制不足,但是开展工作人员不够,向社会招聘来的。
三是关系户,或者是特定岗位招聘的。有些岗位,技术要求较高,需要有特长的人来干,那么就只能向外招聘。在招聘过程中,可能夹带关系户。
从以上就可以看出,编外人员的出现,也是为了工作。因为是编外人员,不需要承担他们的福利待遇,从节省财政支出的角度来说,领导也是默认的。

2.编外人员是什么样的生存状态?
网上有两种声音:一种是说编外人员承担了大量工作,甚至说有编外人员干活,体制内人员就袖手旁观。这种说法是错误的,编外人员所承担的任务,都是在体制内人员的带领下完成的。他们并不具备执行任务所需要的资格和能力,不要把他们想象得太厉害。
另一种是说编外人员啥也不干,都是关系户,在单位当大爷。这种说法也是错误的,如果没有存在的价值,单位会一直容忍吗?不论是关系户,还是特长招聘来的,都需要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哪怕是关系户,那也只是获得了一份工作,照样要服从单位管理。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对于编外人员的管理,单位具有更多的话语权。和正式员工相比,他们更听话,安排工作推脱的时候更少。

3.清理编外人员的意义何在?
对于编外人员的清理,其实各地早都开始探索,只不过没报道出来而已。
以我们县里为例,从很早就开始了。比如,要求编外人员的费用由单位承担,县财政不拨款;招聘编外人员,要县里政府常务会研究同意;编制内外的人员数量加起来,不得超过编制核定数。
到了今年,规定就更严厉了。要求各单位清理编外人员,虽然没有下具体指标,但是,因为财政没钱,对单位账户的监管越来越严格,所以,单位想招人也养不起。已经招进来的人,能解聘就解聘,节约支出。
